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句:

 

诗词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 苏辙
释义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 苏辙

宋代   苏辙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飞桥走岩居,
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
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
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
静极生悲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岩登临嵩山时的景象。首先,作者描述了自己穿过飞桥、行走在山间的岩石上,来到了一个茅屋。这茅屋已经破烂不堪,说明这地方已经荒凉,无人居住。接着,作者提到了一个避世的僧侣,他常常独自躺卧在这里,远离尘嚣和世俗的纷扰。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风高吹,鸟儿飞入法华岩,夜晚的月亮下,猿猴寒冷地从旁边经过。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感觉。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他说自己并非心已冷漠无情,而是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心生出了悲伤和惰怠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导致他的心境变得沉重而悲凉。

整首诗以寂静、孤独和凄凉的景象为主线,通过描绘嵩山上法华岩的景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给人以深沉而哀怨的感觉,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禅意和超脱情感的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苏辙 拼音读音

dēng sōng shān shí shǒu fǎ huá yán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

fēi qiáo zǒu yán jū, máo wū jīn yǐ pò.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hé nián bì shì sēng, cǐ dì cháng dú wò.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qiū fēng gāo niǎo rù, yè yuè hán yuán guò.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zì fēi xīn yǐ huī, jìng jí shēng bēi duò.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网友评析


随便看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及汉语字词大全,包括历代古诗词原文欣赏、经典翻译、鉴赏评论及字词释义,是语言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22 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