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句:

 

诗词 《桃花》 苏轼
释义

《桃花》 苏轼

宋代   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桃花》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桃花》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桃花争相开放,如同没有等待叶子的允许,密密地连接在一起,几乎看不到花间的隔离。在池塘旁边,有人窥视监视,一条惊慌的鱼跃出水面,溅起水花飞过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桃花的生命力和热情。桃花不顾一切地开放,像是没有等待叶子的允许,密密地相连,形成了一片华美的景色。诗中提到了一个人在池塘旁边窥视监视,这突然的惊扰使一条鱼跃出水面,溅起水花,给整个景象带来了一种生动的动态感。

赏析:
苏轼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通过桃花的生长状态和形态表达了桃花的热情和生命力。诗中的桃花不受任何阻碍,争相开放,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景色。这种热情和生命力与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诗中的窥视者和惊鱼的插入,使整个景象更加生动有趣。窥视者的出现给诗中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戏剧性,而惊鱼跃出水面的瞬间则给整个景象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感觉,使诗意更加丰富。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展现了苏轼的诗性和情感。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思考和意境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启迪和思索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桃花》苏轼 拼音读音

táo huā
桃花

zhēng kāi bù dài yè, mì zhuì yù wú tiáo.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bàng zhǎo rén kuī jiān, jīng yú shuǐ jiàn qiáo.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网友评析


随便看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及汉语字词大全,包括历代古诗词原文欣赏、经典翻译、鉴赏评论及字词释义,是语言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2 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