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赵延寿《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释义 | 赵延寿《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塞上
(辽)赵延寿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 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1.首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5分) 2.《太平广记》评价该诗:“此诗描写契丹景色、习俗,为南人所称道宜也。”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上句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有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下句“重”(zhòng),“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所以说“重”。首联这两个字充分描绘出塞上大漠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答上句的“卷”和下句的“满”,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颔联和颈联分别写出了大漠中契丹人常见的四种景象:探水(寻水)、射雕、饥鸟啄果、渴马奔河。这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地域赋予其人的豪迈之情与崇尚生命的精神。 注释 ⑴阴山: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阴山山脉,这里指北方的高寒地区。 ⑵探水:寻找水。帐:帐篷,犹今蒙古包。 ⑶霜果:被冰霜冻结的果实。 参考译文 大风卷起黄沙抛向半空,山上的云很沉重,漫山遍野都是雪。寻水的人找到水回帐后,就迁移住所到水源附近。猎人一箭射出,雕便落下,用弓拾起。由于饥饿,鸟遇见冻结的果子也啄着吃,河流结冰,马渴而自己跑着找水。人们找到高而草肥之地,扎下营,深夜里,折下树枝来生火。 赏析 辽代诗人赵延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再现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风光和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尽显契丹地域风貌,契丹民族的勇武性格与豪爽气质也淋漓展现。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的是中国北方大模中游牧牧民的生活图景。前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言情宜真,写景宜真,记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笔墨所至,绘声绘色,无不真切质直,是具备这“三真”的。 诗的首联写大漠中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黄沙风卷”即“风卷黄沙”。“半空抛”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如用“飘”则无此沉重感),更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云重阴山”即“阴山云重”。“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故曰“重”。“阴山”本来就表现的就是阴冷的一面,再加上上有重云密布,下有积雪遍野,其冷而荒的景象便展现出来。首联破题,来势突兀峭拔,景象博大、辽阔,颇得雄浑意象,通篇气力,由此“定格”。 颔联与颈联,以两组对句分别写出大漠中常见的四种景象,从而使一幅雄奇的大漠生活图臻于完善。这四种景象是:其一,寻水。沙漠缺水,且由于流沙的不断移动,水源不能定位,往注今为涓涓细流而明日即沙丘鳞次。所以,牧民不得不常常四处“探水”,探得水源,便“移帐”就之。此句可见牧民游牧生活的特点。其二,射难。“射雕箭落”即“箭射雕落”。“著弓沙”,用弓收拾起来,这种意义上的“抄”字,本是个方言词,《辞海》解释为“以匙取物曰抄”,这当是是个很形象的动作,牧民多在马背上生活,其射雕往往在马背上开弓,射落之后亦不必下马拾取,只须用弓一“抄”便可拾取,由此可见射雕者的矫捷。其三,饥鸟啄果。鸟在冬天的大漠中,饥无所食,即使遇到“霜果”也不放过,因果实冻结,故须啄要而食之,“啄”字下得逼真、贴切,荒漠冷落,由此句可见。其四,渴马奔河。河水冻结,马渴而不得饮,为了寻找水源而不得不奋力奔跑,不策而奔,故日“自跑”。这也是沙摸中常见景象,动物为了饮水,往往长途奔跑,直至找到水源为止。以上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 尾联仍是写景,写牧民找到水草肥美之地,支起帐篷,夜间从树林里折得树枝,燃起籍火,取暖或烧烤猎物以供食用。这也是习见的游牧生活场景,如《辽史·营卫志》所说:“随水草就畋猎,岁以为常。” 这首诗的长处是真实地反映了游枚生活的状况,情真景真,略无藻饰,写景之中兼含记事,笔墨中时见贞刚雄杰之气。这种风格的诗篇,在南方文学中是罕见的。但从“诗艺”的角度看,似有不足之处。诗的真谛,要求景尽情不尽,语尽意不尽,越尽味不尽。而这首诗却没留下多少值得回味之处,失之于“尽”。再说律诗的中间两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其要旨皆须有虚有实如此,才能生动灵秀。而此诗皆动态之景,填得过实,尤其是第三联,应当变换笔法,别开境界,而此诗却仍用第二联的笔法。“以贯之”,如此。则使全诗伤于板滞。这些虽是小瑕,读诗时亦不可不察。 |
随便看 |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