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儿童放风筝的古诗 |
释义 | 儿童放风筝的古诗儿童放风筝的古诗 我国风筝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例如唐代路德延《小儿诗》中就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之句。唐代以后放风筝更加盛行,并逐渐与春游踏青、荡秋千、插柳、祭祖等共同组成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而且风筝不仅多见于古代诗词,也多见于我国古戏剧。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儿童诗放风筝,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 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借探春这一人物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由此看来,风筝遥遥一线牵,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时节,快乐的孩子舒臂引线,喜放风筝的情景。吟诵全诗,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不觉出现在眼前。 风筝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诗中并不见纸鸢的形象,却给人们带来了遐想,风筝只有凭借风力方可傍云而飞,人事腾达不也是这样的吗?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该诗前两联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以及孩子那天真可爱、欢乐自在的状态。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元-马臻 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 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春天的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只只飞鸢翔于蓝天碧水间。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诗兴大发?诗中惟妙惟肖地写出放鸢者,寄情蓝天的.乐趣和情态。诗句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纸鸢 元-谢宗可 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 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风鸢图诗 明-徐谓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徐谓的《风鸢图诗》,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让我们看到春天里,人们争放风筝的情景。 怀潍县 清-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娇女摆动罗裙,在周围欢呼助兴,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机会。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让我们呼吸到了早春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风筝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兴致勃勃的儿童准备好放风筝,却等不到足够的春风,“骂”是心急,也“骂”出了对风筝的钟爱。 |
随便看 |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