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诗歌鉴赏试题综合检测及答案 |
释义 | 诗歌鉴赏试题综合检测及答案
1.阅读杨炯《战城南》,完成试题。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这首诗作者是以什么人的口气来讲述的?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2)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写战争景象用了什么手法?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什么? 【参考答案】(1)作者是以征战者的口气来讲述的。在叙述军旅生涯时,作者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2)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我们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征战者脉搏激剧的跳动。看到征战者在东闯西突的搏杀的身影。 2.阅读寒山《城中蛾眉女》,完成试题。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这首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形象来比喻什么?怎样理解结尾两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花容月貌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结尾两句,“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说明好景是有限度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表达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主旨,言近旨远,形象生动,有着讽时警世的作用。 3.阅读沈俭期《夜宿七盘岭》,完成试题。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本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叙述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了惆怅不寐的愁绪。(2)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 4.阅读张几龄《归燕诗》,完成试题。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作者在写燕子时,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从海燕“微眇”(出身微贱)写起,隐寓自己出身微贱。再写燕子“乘春亦暂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绣户”“华堂”“玉堂”,都隐喻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末句是告诫“鹰隼”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 5.阅读孟浩然《早寒有怀》,完成试题。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②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人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②平海:指滔滔江水与海相平。 (1)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两句写景。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2)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有。 6.阅读王昌龄《闺怨》,完成试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翠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7.阅读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完成试题。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①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平沙:沙漠之地。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后四句,写那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8.阅读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完成试题。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9.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完成试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无花只有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宵眠抱玉鞍”一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无花”既指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又有不见花开之意,也就是“春色未曾看”(看不到春天)了。(2)是“抱”字。这个“抱”字,突出了战事的紧张的状态,让人似乎感到,一当报警,“抱玉鞍”者就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10.阅读杜甫《旅夜书怀》,完成试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眼”谈谈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眼是“独”字。“星垂”一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凉孤独;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他已到了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此联虽是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孤独之感。 11.阅读杜甫《春宿左省》,完成试题。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啊。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作者上朝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诗眼分别是“动”、“多”。前句写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写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12.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回答问题。 瞑色①延山径,高斋次水门②。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暝色:暮色。②次水门:位于水门。高斋,即江边阁。水门,指瞿塘峡口。 (1)说说诗人的所见所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述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所见: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崖,江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所闻:鹳鹤在水面上掠过,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2)本诗写因社会的动乱,诗人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13.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试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2)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14.阅读张籍《夜到渔家》,完成试题。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1)本诗前两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反映出了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联如何写“行客”盼渔人归来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侧面描写,将描写的目光投注在普通百姓生活上,写渔家的位置、渔家的柴扉,天已晚而渔人仍未归,表现了渔家的家境贫寒,劳作辛苦。(2)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不着一字却把“行客”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末两句写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看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出现了,“行客”喜出望外。 15.阅读白居易《杨柳枝词》,回答问题。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春风千万枝”,足见柳之繁茂。“嫩于金色软于丝”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婀娜多姿。“金色”,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了柳枝的孤寂落寞。(2)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不平与惋惜。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16.阅读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完成试题。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1)说说三、四两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就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17.阅读李商隐的《晚晴》,完成试题。 深居俯夹城①,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深居俯夹城:初夏凭高远眺所见的晚晴。俯: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诗中的“晚晴”是什么意思?诗人特别“重晚晴”表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中的“晚晴”是指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增彩生辉。晚晴虽然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常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诗人分外珍重美好而短瞬的事物的感情以及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试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飑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④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飚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欢悦、惊喜。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试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唐宝历二年,刘禹锡遭贬谪,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白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_____所累。自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为__________。 (2)刘诗的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富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请写出它说明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才名 低沉(意思对即可)(2)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 20.阅读曾巩《西楼》,完成试题。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意思对即可) |
随便看 |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