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描写冬日寒冷的诗句 |
释义 | 描写冬日寒冷的诗句描写冬日寒冷的诗句 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中国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律诗,见于《诗经》。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下面是描写冬日寒冷的诗句,请参考! 描写冬日寒冷的古诗句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 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咏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冬天 冬天过去了 叶君健作品《冬天狂想曲》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古诗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中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
随便看 |
国文网提供中国古诗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