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炎氛蒸塞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
释义 | “炎氛蒸塞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炎氛蒸塞空”出自唐代岑参的《经火山》,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án fēn zhēng sāi kō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炎氛蒸塞空”全诗《经火山》
唐代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作者简介(岑参)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经火山翻译及注释翻译 注释 经火山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岑参初次出塞经过火焰山之时。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今新疆鄯善)。当时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了这位边塞诗人的满怀豪情,因此创作了这首《经火山》。经火山赏析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炎氛蒸塞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jīng huǒ shān huǒ shān jīn shǐ jiàn, tū wù pú chāng dōng. “炎氛蒸塞空”平仄韵脚
拼音:yán fēn zhēng sāi kōng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炎氛蒸塞空”的相关诗句“炎氛蒸塞空”的关联诗句 |
随便看 |
|
国文网提供各个朝代古诗词的诗句大全,搜索关于什么的诗句,以什么开头的诗句,什么作者的诗句,以什么结尾的时候,第一个字以及最后一个字是什么的诗句等等,全方位的帮助您查找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