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
释义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句共16个字,诗句拼音为: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wàn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赏析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创作背景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liù yuè èr shí qī rì wàng hú lóu zuì shū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相关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关联诗句 |
随便看 |
|
国文网诗词名句大全提供一些经典著名的古诗句的出处、作者及诗词原文查询,并提供诗词的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