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
释义 |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诗句共12个字,诗句拼音为:jú huā hé tài kǔ, zāo cǐ liǎng chóng yá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全诗《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作者简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 注释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古诗鉴赏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jiǔ yuè shí rì jí shì zuó rì dēng gāo bà, jīn zhāo gèng jǔ shāng.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相关诗句“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关联诗句 |
随便看 |
|
国文网诗词名句大全提供一些经典著名的古诗句的出处、作者及诗词原文查询,并提供诗词的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