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悲秋 诗句 |
释义 | 悲秋 诗句悲秋 诗句 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诗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感伤世界。也是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悲秋的诗句1、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题苏公林亭>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悲秋的诗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诗句。柳永<雨霖铃> 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8、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10、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1、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2、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 1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琼<浣溪沙> 15、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16、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1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8、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19、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柳永<八声甘州> 2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悲秋”的简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诗人们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人称“悲秋”作品。 “悲秋”始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九辩》)。作品中,诗人将登山临水的.送别之情,羁旅孤苦的寂寞之心,贫士失意的忧愤之怨,以及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种种人生悲情通过叶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泣的清秋意象。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开创了“悲秋”先河。明人胡应麟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①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也指出“悲秋观念,实际上始于《九辩》。而且从《九辩》以后,悲秋的季节感开始被频频利用”。②自宋玉以后,悲秋“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汉武帝《秋风辞》感慨人生短暂,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年老多病,故园难回的悲凉;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达羁旅无涯,游子之痛,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历代诗人们总是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将悲与秋两种性质相异,形态相远的存在紧紧联系、熨贴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于秋的诗学模式,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悲秋”景观。 对于“悲秋”需要回答的是,作为一种物候现象,秋何以生悲?秋之悲何以感动人心,被千古传唱?解读悲秋,就是探究其中包含的文化的诗学的原因。从而去领略古代诗人乃至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感伤情怀。 |
随便看 |
国文网诗句赏析大全从古诗词中精选经典诗句,从各个角度来品鉴、欣赏和分析,让您深入了解诗词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