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 秋风的思乡诗句 |
释义 | 秋风的思乡诗句秋风的思乡诗句 秋风的思乡诗句有哪些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秋风的思乡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在赏析秋风的思乡诗句同时,能够再次回忆起家乡的美好的时光。 秋风的思乡诗句篇一: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3、床前明月光,有饼没包装。 4、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7、中夜清风山水静,秋星更盼归云定,月华流注万家欢,圆魄成全千古梦。 8、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1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唐】李涉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1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7、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18、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19、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20、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2、迢递京华暮望愁,江宽云过月含羞。祭天祭月人长好,金橘黄花红石榴。百节滩头夜未眠,微风吹雨漾蓼湾。不愁明月清辉减,重睹乾坤正气难。 23、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宋】黄庭坚《念奴娇》 2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2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8、其实醉生梦死也只不过是和遗忘开的一个玩笑,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比记得她的时候更加痛苦 29、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30、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哪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3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3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36、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3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8、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0、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41、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4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3、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44、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45、《清凉世界》气贯长虹开远势,直冲宵汉矗岩门;千寻绝壁挂松柏,万丈深渊藏鳖鲲;雨罩青鸾添滴翠,霞飞佛掌荡馨温;诗情画意沁心醉,煞爱天都洞按云。 4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48: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49: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50: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秋风的思乡诗句篇二:思乡的诗句——《秋风引》《秋风引》原文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秋风引》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随便看 |
国文网诗句赏析大全从古诗词中精选经典诗句,从各个角度来品鉴、欣赏和分析,让您深入了解诗词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