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文:

 

单词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释义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其中的难点。与不少同行交流,都有这样的一些思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确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受限于考试指挥棒,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水平,我们似乎更多地是在文言字词句上下功夫,或者是简单地就文言文写作的背景进行交待,来阐述作者要传递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占了大多数,看似面面俱到,既照顾到了对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也照顾到了文言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但却出现了不必要的割裂。 笔者以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以剖情析理为主,将字词句学习与背景解读、内容解读、主旨理解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知,真正领略文言文中的文气。本文就以《指南录后序》教学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剥析文言文写作首尾、内在情感、背后义理。

一、察背景,知首尾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文,序文简要地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后的艰险遭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大肆特谈文天祥出城之前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所谓的背景。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感知,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感受,这样兼顾理解,才能知道文言文中所写内容、情感的前因后果。只有通过对背景的深刻感知,了解到文章写作的首尾,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具体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结合文章来感知背景。我用课件打开当时元军与宋军对峙图,让大家设想,作为宋朝一方,大家可选择的路径有哪些?能不能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来表述。不少学生想到无外乎五种路径,出城战而胜之、固守待援拖之、待敌未来逃之、双放交谈和之、打开城门降之。确实,面临这样的背景,也只有这五种方法。于是,我继续问道,请大家再想,此时此刻元军已经围城,我们还能怎么办?不少学生发现,前三种方法已经行不通,最后一种方法不可能,最好的方法看来只有试试和谈了。这时,读文章第一小节,大家终于能深切感觉到了文天祥出使元营的首尾。作者简单一句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把当时明廷所面临的情况简洁地表达出来,迫字道出元兵兵临城下、即将攻城的严峻事实;战守迁则是三种常规的应对方案,但此时皆不及施,有力地表现了当时情况危急,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形势,也交代了自己不得爱身一行的原因所在,就是为了去求和,不过是为了朝廷颜面,说成是觇北和纾祸,这就是作者逃亡的大背景。

二、析色彩,知情感

《指南录后序》主要是文天祥说明自己在逃亡过程中,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表达的是他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色彩性很强,就是为了传递丰富而鲜明的情感。其实,由于文言文普遍言简意丰的特质,很多时候作者较少用笔墨去铺叙情感,更多地是通过词语本身的情感色彩来表达。往往两个字意思差不多,但表达的内涵却大不一样,传递的情感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具体字词色彩内涵的分析,挖掘词句背后的情感。

文中,作者来到元营却遭到扣押,由于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很明确,理由也很直接,因此字词的情感色彩并不隐晦,面对无耻内奸和敌人,在语言文字上,作者极尽蔑视与鄙夷。于是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圈出来,在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内涵。比如,对于吕师孟和贾余庆两个奸人,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句子描述,一为构恶于前,一为献谄于后,简简单单的两句描写就把两人的丑陋、无耻的小人面目刻画得绘形绘影。再如,面对敌人,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称之虏帅并诟之,蔑视愤恨之情,不言而喻;后文的诋大酋骂逆贼等词,也情感鲜明,通过不同的字词,表达了内心对敌贼的愤慨与痛恨。在这样的引导分析下,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既很到位,也很深刻。

三、剖情形,知义理

《指南录》及这篇序文,与其说是诗文,不如说是作者文天祥的内心独白。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方面忧心国家、怀念故国,另一方面又蒙受误解冤屈,于是他希望能藉此来传递自己真正的内心,这是作者的创作诗文的终极目的。作者在逃亡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现实中难以想象的苦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去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和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的学生来谈生死,恐怕很难切中内心,更不要说明白作者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了。类似的情况,在文言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由于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文化不同等各种因素,现在的学生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内心的坚守,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打破的文化隔膜。

在具体教学中,我反其道而行之,将不少教师认为比较单调、没什么好教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放大剖析文天祥侥幸逃脱、直面死亡的具体情形,来对比反衬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位尊贵荣享的官员,在家国将灭、生死不卜之前的抉择与坚守。比如,我引导学生来欣赏文章中作者描绘自己逃脱的艰险情形:文中作者用了一批动词,如得奔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展转等十几个词,扼要写出南归行程,竟无一重复,把期间的惊险历程和窘迫之状,刻画得真实传神,让大家试想其中的波折与困苦。又如述说自己的九死一生时,作者用了十八个死句,写出十七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惊心动魄,极富变化。通过这样的情形描摹,一位在生死场徘徊的忠臣义士形象就鲜明凸现出来,那么对下文作者呶呶不休的故国之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心也就很好理解了。

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去学习一些现在已经基本用不上的文言字词句,也不是像学历史一样了解过去的一段史实,更不是概念性地感知古人表达的一些情感,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来剖情析理,领会文章所传递的精神之气,比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正气,就是在一词一句中领会出的,这也是文言文本身的精髓,也是文言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找准文言文教学的定位,真正引领学生明确写作首尾、理解内在情感、知晓背后义理,理解和吸收文言文中蕴含和传递的民族文化精髓。

随便看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14: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