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文:

 

单词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思考探究
释义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思考探究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思考探究

论文关健词古汉语 教改 实践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特点和新时代教育要求,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即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能够借鉴民族文化的精旋,并学会评价文化的良芬。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尝试“拓展、比较、迁移”的方法,将拓展的内容与课文进行比较,突出课文的典型性,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体现启发创造原则,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练达、严谨、言简意赅、笃实敦厚,而同时又表现出晦涩、艰深之气。面对文言文,学生首先感到的不会是亲切,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隔膜感,这不同于我们面对古代的绘画、音乐、书法等。也许正由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教改的研究十分乏力。与现代文阅读、作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研究呈繁荣景象相比,文言文教学、教改更是需要增强它的广泛研究的力度,以促进它的繁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讲求“顿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予自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这些都讲求一种体验,一种直觉,一种语感,这与现代汉语中知识要点的科学序列明确可辨相异。

基于文言文教学的沉闷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拓展、比较、迁移”的方法,希望得到语文界同仁的指正和认同。

一、拓展、比较、迁移的具体尝试

拓展:即不局限于所讲课文本身,选择与之有相似点或相关、相连的文章、文段;把这些文章、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意义在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与一般的课外阅读材料不一样,这里拓展的材料主要是放在课内来解决。

比较:在拓宽视野,确定选文后,主要用比较方法来分析、讨论,比较的对象是课文和选文,比较的内容应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而定,如结构特点、思想感情,观点倾向,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

迁移:拓展、比较的目的在于迁移。即利用所学课文的知识要点来解决选文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拓展比较,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试以讲解CSR忌讽齐王纳谏》为例:

首先,对本文作必要的交代、介绍等,以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如“朝”、“私”、“修”的一词多义现象,“美”的意动用法等。"

第二,要求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一)邹忌解蔽:

问一答一思:妻一私我;妾一畏我;客一求我

(二)邹忌讽谏:

宫妇左右一私王;朝廷之臣一畏王;四海之内一求王

(三)齐王的纳谏:“三赏”‘“三变”。

(四)纳谏成效:皆朝于齐。

第三、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进谏的?这种进谏方式有什么好处?明确:从生活琐事谈起,巧妙设喻,类比推理,亲切、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将比较材料《触龙说赵太后》及注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理清字词,找一些一词多义实例及意动用法的词。

第五、请学生复述《触龙说赵太后》的内容,列出《触龙说赵太后》的结构提纲。

第六、组织学生讨论并写出:邹忌、触龙同是进谏,他们进谏方式、方法有何异同?

(通过比较,深人理解邹忌的“讽”谏,触龙的机智,领悟由自身琐事设喻,喻大于小的妙用)

课后反馈,此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力,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拓展、比较、迁移”的可行性。

实行‘“拓展、比较、迁移”,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会不会冲淡原有的教学计划?甚至造成“‘邯郸学步,失去故行”的恶果?对此我曾迟疑再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但教学中必须把住以下几点:

1)阅读“选文”前,先简要介绍‘.选文”与课文的相似点,使学生阅读前心中有数,以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2)"选文”的难度应与课文相当,文字上不艰深,利于学生积累实词、虚词,与课文有可比性,利于学生分析比较。

3)限制“选文”篇幅,合理选择比较点。对一些适合课文内容但篇幅太长的文章可摘其精要处,比较的内容也不应面面俱到,对于一个单元内有相似点,可比性的两篇文章,可用其中一篇作选文。

4)加强注释,增强针对性,突出训练重点,对““选文”的难点,注释可详细一些,着重强调拓展知识的掌握,迁移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最根本的在于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把课文作为解决同类问题的’“钥匙”,把“选文”作为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和练习,扩大阅读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对“拓展、比较、迁移”的理论思考

1.符合心理发展规律。拓展、迁移必然会增加课堂容量。容量过大,会使学生顾此失彼,茫然无措;但适当地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中会收到好效果。从心理学看,容量大,学生便会有紧迫感,神经系统紧张,脑活动量也相应增大。前苏联教育理论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赞科夫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在数十年教学实践以后提出了‘“高难度原则”,‘“拓展、比较、迁移”正是“高难度原则”的实践。同时由于学生的活动多是识记、思考、讨论,教学要求也并不一定一步到位,急于求成,故这种“高难度”产生的紧迫感不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词、虚词的量的积累,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后,这种“紧迫感”还能转化为一种“充实感”。

2.符合学生主体论认识。(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拓展、比较、迁移,就可把大量的学习内容如字词的认识、特殊用法的辨析、句式的理解、段意的归纳等交给学生去完成,对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分析也应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就会步人良性循环。

3.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代教育的恃征是开放性,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立足于课本,更要走出课本”已是教改大趋势。从近几年高考看,文言阅读材料都来源于课本之外,对灵活性、可读性及迁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大语文教学观”“大阅读教育”就在“拓展、比较、迁移”甲得以贯彻。它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让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4.符合启发创造原则。启发创造原则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内驱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中学生尤其如此。而文言文,比起现代文来,多了一层语言隔阂,增加了学习难度,减少了兴趣。因此,在拓展时,既应注意选文与原文的相应性,也应注意选文的趣味性,如选择一些典故、寓言、传说、笑话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比较、迁移”的作用及意义

1.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用了“拓展、比较、迁移”的学习方法,打消了学生等待老师讲解的幻想,课文的字词主要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检查、督促一定要到位。选文的内容教师也只讲要点。这样,课堂上杜绝了教师在 “串讲,,过程中重复课文注释和讲解简单的语言现象,把这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自我消化、吸收、积累,提高了课堂效益。

2.培养分析能力:对课文、选文的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对比,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都属精品,其中都会有积极、丰富、深沉的思想意义。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分析,打破“不放心”的心态。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意义分析不全面,甚至有偏差是很正常的,只要热情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日积月累,学生的分析能力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3.培养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拿来”,批判地吸收。文言文学习,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的内容涉及两方面:写作技巧,思想内容。前者如构思的精巧、新颖,(芙集》的总分结构;(过秦论铭为论,却又记叙为主;(赤壁之战》战争场面少,战略准备多。《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描写的生动形象,这些我们都可借鉴、吸收。后者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品质;《劝学》中“学不可以己”的学习态度及至人生态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忠肃公翱事》中的克己奉公,刚正廉明……这些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我们不苛求古人,也不应盲从古人,绝对地厚古薄今更是不应该的。但对封建思想在各类文言文中“埋伏”“隐藏”,必须进行坚决地批判。

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要求学生一学就成是不现实的。但是,评价的过程便是理解、思索、推论、决定的过程,便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地掌握方法。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和一些思考,这些做法和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试图通过“拓展、迁移、比较”的方法为文言文教学注人活力,拓宽视野、增大容量、活跃课堂、训练思维,增加课堂的活跃性。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改革创新,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才能走出原来的“死圈子”,更有活力,更有趣味性。

随便看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1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