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
释义 |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好:喜好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距其院东五里 其孰能讥之乎?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然力足以至焉 C.有怠而欲出者 险以远,则至者少 D.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此余之所得也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于是余有叹焉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答案】 9.D 10.C 11.C 12.D 13.(1)唐代和尚慧 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2分) (2)现在“华”念做“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误。(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D.名: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出名称,弄清真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古今异义词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分析可知,D错在“记游是重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随便看 |
|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