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文:

 

单词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释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①、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②、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本文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曲长:部曲首领。②賨叟:音cóngsōu。賨,指巴人;叟,对甘、川、黔、贵少数民族的通称。时蜀、魏均有“叟兵”,素以作战英勇著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寝:卧室。
B.几败北山,殆死潼关    殆:危险。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绝:超过。
D.然后伪定一时尔    伪:虚假,表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而议者谓为非计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此臣之未解一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D.谨陈其事如左   则或咎其欲出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在变化和前瞻的基础上,对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B.面对严峻形势,朝廷的决策层感到疑虑满腹、困难重重,试图引进圣人相助,以致坐失先机,让孙策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
  C.因出师北伐曹魏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本文便针对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着重用了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
  D.本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诚恳深挚,情真辞切,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3分)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4分)
(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3分)

参考答案
10.C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寝,应与后文的“食”对举,均作动词,理解为“就寝”“睡觉”;B.殆,置于动词’死”之前,作副词,联系语境应理解为“几乎一差点儿”;D.伪,僭越,非法。)
11.B  (而:都是连词,表转折。A.若:前者连词,如果;后者代词,如此。C.之:均是助词。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均不译。D.其:均是代词。前者代事,后者代人。)
12.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试图引进圣人相助”,是对文中的“动引圣人”的误解。“动引圣人”意为动辄引用圣贤的话。)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本题考查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评分点:(1)“故五月渡泸”应补充省略成分;“不毛”的“毛”,前有否定副词,应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并日”,两天。(2)“明并日月”,比喻用法;“险”,应译作动词“涉”的宾语;“危”,联系后面的“然后”,应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成败利钝”,选择性并列短语;“明”,智慧;“逆睹”,预见。)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同时存在,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差一点,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蜀汉的)王业也会丢掉。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觉不稳,吃饭不香。想到往北征伐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后院),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命。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赴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还赶不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他们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从容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受逼迫,在北山几乎失败,在潼关差一点战死,这以后才非法窃据政权,安定了一段时间罢了。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想要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横渡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驻守各地的将官共70多人,冲锋无敌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1 000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事不能停止;战事不能停止,那(军队的)驻防和进攻,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难以评论断定的,是战事。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的失策,而汉朝的复兴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我军)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不辞劳苦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要一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随便看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22 8: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