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文言文教学实录 |
释义 | 文言文教学实录文言文教学实录 文言文的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相关的教学实录会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 一、 初读文言文 1. 揭题激趣,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文,读―― 生:东施效颦。 师:这是一个成语故事,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谁来说说?(生简述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简短,能不能稍微讲具体一点,比如这西施到底是生的什么病?东施怎么学的?周围人是什么反应?(生具体讲故事) 师:你看,同样一个故事,刚才那位同学说得非常精炼,而这位同学又说得非常具体。咱班语文水平高啊,一个故事两种说法都不容易!同学们说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一个词――(板书:模仿)“模仿”就是课题中的―― 生:效。 师:(指着课题)东施模仿西施―― 生:皱眉头。 师:学什么不好,学人家生病的样子。西施皱眉是自然的,是美的,东施模仿她就变得――(板书:美――丑) 生:丑。 师:都是谁惹的祸? 生:模仿。 2. 初读课文,简介出处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内容跟大家刚才说的差不多,但是表达不太一样,同学们好好去读一读,看看文言文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生自读) 师:说说给你留的第一印象。 生:文言文很短。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下,我觉得文言文是言简意赅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句话,文言文可以用几个字来表示它全部的意思。 师:还有吗? 生:文言文读起来很有韵味。 师:你试试看。(生读,较平淡) 师:有点儿感觉。 生:我想给他改正一下。他刚刚读错了一个地方,是“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不是“亦归捧心而颦其里”。 师:对了,我们不能随意把它倒装。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第一印象非常真切。这篇文章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的作品。庄子何许人也?一起读―― (出示,生读: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师:他有一部书,书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一起读―― 生:《庄子》。 师:这部书里面有我们熟悉的话语,谁来读?(出示,指名读) 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师:还有我们熟悉的很多寓言故事――(生接读《邯郸学步》《井底之蛙》《东施效颦》……) 3.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师:文言文有着特别的韵味儿,读好了是很享受的!想听老师读吗?注意老师是怎样停顿的。(师配乐读,生鼓掌) 师:怎么样?为何鼓掌? 生:老师读得停顿特别有感觉。 生:老师读得似停非停。 生:有些字词老师读得很强调…… 二、 读出理解 1. 读出理解 师:想知道老师怎么读好的?告诉你一个诀窍,首先要理解好文言文词句。至于怎么理解词句,方法很多。(出示) (学生自读,组内交流,读完后生纷纷举手朗读) 生:她读得总体很好,但是我要纠正一个错误,她把“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读成了“故西施病心而其颦里”。 师:“颦其里”和“其颦里”你看看,意思一样不?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告诉她。 生:“颦其里”,是在家乡里面皱着眉头,“其颦里”,是皱着……皱着眉头…… 师:哈,反正就是意思不对了,是不是?所以理解得怎么样,就会读得怎么样,孩子,你把第一句读一下。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现在是不是读得很好?来,接着评价。 生:我觉得她把“丑人”和“美之”两处着重读了。她这样读可以体现两者的差别。 师:什么差别? 生:丑和美的差别。 生:我觉得应该是东施和西施的差别。 生:一个是天使,一个是地魔。(众笑) 师:就是一个美,一个丑,是不是?他换了一种说法。对比的读得很有感觉,很好!谁能像她这样读,让我听得出这么丰富的信息。 (生读,众鼓掌) 生:这位同学读得连而不断,很有韵味。 生:我觉得她一个劲地读完了,可以稍微停顿一会儿。比如说“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师:听到了吗?这是句和句之间的停顿。那句子内呢,有没有该停顿的地方? 生:她应该在“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病心”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生读“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师:听到了吗?我们再请她读一下,好吗? (生读,进步很大,众鼓掌) (出示第二句,生读)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也想给她提个建议,就是“亡走”那里,“走”原本是跑的意思,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读得快一些,希望她能采纳我的意见。 师:你来试试。(生示范读) 生:我觉得她读得非常好,我也要给她个建议。“坚闭门而不出”,这个“坚”要读重一点儿,我想给她示范一下。(生读) 师:把门再关紧一点。“坚闭门――”再读! (生又读) 师:紧多了!朗读的感觉就是这样让大家你一评,他一评,就读好嘞!第三句,谁来?(生读,部分学生鼓掌) 生:他在“彼知”和“颦美”之间断开来了。还有一处应该停,我来示范一下。(生读) 师:你听懂了吗?有个地方要停顿,她为你纠正了一下。孩子,你要说说为什么这儿不要停顿? 生:因为这个“彼”就是指东施的意思。所以这里不能断开。 师:(作恍悟状)你再试一下。(生读) 师:这两个同学已经读得非常好了,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 整体读全文 师:真想听同学完整地读,谁来?(指一生)来,老师给你配乐。让我们把心静下来,听文言文首先要把心静下来。(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不要光为别人鼓掌,也要为自己鼓掌。来,我们一起读,齐。(生齐读) 三、 读出情趣 1. 看图体会 师:(出示插图)看看眼前的东施,看看她的模样,看看周围人的反应,有的―― (生纷纷回答:有的赶紧离开/有的拉着小孩往家跑/有的连忙把门关上,就怕把她的霉气沾到身上。) 师:还有的―― 生:还有的差点吓得哇哇大哭。 师: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现在的东施。 (生三人分别回答:奇丑/摆弄骚姿/佯作痛苦) 师:姜老师带来好多词,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装腔作势,扭腰摆臀,(部分学生把“臀”读成“臂”)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师:第二个词怎么读? 师:“臀”肯定不是“臂”,“臀”和“臂”是有区别的,再读。 生:(齐)扭腰摆臀。 2. 对比读 师:把这种描写送进文中去肯定很有意思。对比着读一读,然后组内再讨论讨论作者这样写的智慧。 (组内学习) 师:很想听听各组的想法。 生: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好,因为第一句作者是正面描写东施模仿西施的样子,而第二句通过路人的表情来表现东施那奇丑无比的样子,所以我们觉得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好地表现出东施的丑了。 生:我们组还有补充。第二句是从侧面烘托出东施很丑,见了东施,人人都赶忙离开。 生:我非常赞同他们的想法,我们也觉得第二句从侧面写,更加突出了东施的丑。 师:听出来了,东施现在怎么丑,怎么写都写不尽。于是作者干脆就不直接写了,就是你们说的什么方法写的? 生:(齐)侧面烘托(板书) 3. 拓展读 师:这种方法在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出示《陌上桑》片段)此文初中才会学到,让你们今天先睹为快,自己读。 师:读出了侧面烘托吗? 生:文中写了路边的人,他们都放下了手中的农活,看罗敷。 师:有哪些旁边的人啊? 生:(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师:罗敷怎么美,我们没有看到,但是通过旁边人的反应,我们能够感觉到她的美;(结合板书)东施怎么丑,我们其实也没有真正见过,但是通过旁边人的反应,我们就能够感觉到她的丑,记住这种描写。 生:(齐读)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亡走。 4. 回扣主题 师:《东施效颦》全文共三句话,作者庄子想说的最重要的一句应该是―― 生:彼之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生齐读) 四、 读出意味 1. 情境练写 师:任何人对某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庄子表达了他的想法,其实啊!街坊邻里看到东施这样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于是,有好多友善人给东施这样的劝说,请同学们拿起笔,选填一个身份,劝劝东施。 师:劝人要注意劝的口吻,更要注意劝人的话语。字要写端正,人就要坐端正。 (学生练写) 师:很想见识咱们班同学笔下的文字。谁来?(投影学生书写内容)我们先看看这位吴三叔的字写得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的字有点儿挤了,不太清楚。 师:(拍着男孩的肩膀)记住啦,其实字本身写得不错,因为思维太快了,就夹写在里面了,尽可能顺着行间写整齐。 师:听吴三叔读,看他怎么劝的。希望能得到全班同学的帮助。可以帮助修改,也可以帮着加上一两句。(刁难状)当然,前提是看同学们写作水平的高低了。 生:东施啊东施,你不要盲目地去模仿,那样只会使你更丑。你要记住: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最美的。 生: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说得挺好的,“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但是我还想帮他加几句,“不要一直模仿西施,到最后别走火入魔了”。 生:因为他选择的是吴三叔,所以后面可以再加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众掌声) 2. 熟读成诵 师:大家看,短短的文言文给我们这么多启发,很有意思是吧?文言文其实还有更多有趣的表现。它原本是没有标点的。(出示,生读) 师:不简单!文言文不仅没标点,很多时候还竖行排列,谁再读?(再出示,生读) 师: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时代啊,人们还是用的篆书。来,我们一起来读。(出示篆书作品,齐读,其实是在齐背) 师:你们连篆书也认识啊!不简单。文言文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3. 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下次遇上文言文,你想怎么学? 生:下次遇到文言文,我想先把它读通,然后再一句一句地理解它的意思。 生:我觉得先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把它读透。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心里肯定要带着猜测。 师:是的,猜读也是应该具备的读书方法。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有就是要瞄准一些关键词义。 师:攻克难点,很好! 4. 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学着读文言文的机会,还带了《庄子》这本书里节选出的精彩寓言,全是文言文,还有译文。课后几个人聚着读读。 |
随便看 |
|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