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初中语文文言文 |
释义 | 初中语文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欢迎来参考!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积而今六十岁矣 |
随便看 |
|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