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共叔段欲袭庄公﹐武姜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
辞典解释
誓泉之讥 shì quán zhī jī ㄕˋ ㄑㄩㄢˊ ㄓ ㄐㄧ
春秋时郑庄公弟共叔段袭庄公,其母姜氏作内应。事泄失败,庄公置姜氏于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与母亲相见。后来后悔,即接受颍考叔的意见,于隧道中与母相见。典出《左传.隐公元年》。后用为臣子批评君主不善处理母亲问题。
《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上不欲令皇太后损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宪等得长保其福祐。」
【誓】:1.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誓师。誓不甘休。誓为死难烈士报仇。2.表示决心的话:宣誓。起誓。发个誓。
誓字的详细解释
【泉】:1.泉水:温泉。矿泉。清泉。甘泉。2.泉眼。3.钱币的古称:泉币。4.姓。
泉字的详细解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之字的详细解释
【譏】:同“讥”。
譏字的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