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臧否 zāngpǐ
(1) [appraise]∶褒贬,评论
陟罚臧否。——诸葛亮《出师表》
臧否政界
臧否人物
(2) [good and evil]∶善恶
未知臧否。——《诗·大雅·抑》
辞典解释
臧否 zāng pǐ ㄗㄤ ㄆㄧˇ
善恶得失。
《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评论、褒贬。
《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德语 das Gute und B?se
【臧】:1.善;好。2.又同“藏”cáng。
臧字的详细解释
【否】:[fǒu]1.不是这样,表示不同意。2.否定:否决。否认。3.“是否”“可否”等表示“是不是”“可不可”等意思。[pǐ]1.坏;恶:否极泰来。2.批评人家的坏处:臧否人物(评论人的好坏)。
否字的详细解释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比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则要高明得多。
他鉴于坏人当道难处,一般不轻易臧否人物,但对正义之士也还能加以扶持。
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臧否人物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
后面我们将还要展开讲到,文采是***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
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
譬如沈约,由于家世坎坷,所以老成持重,轻易不肯臧否人物。
“月旦评”的领军人物是汝南名流许劭,他好臧否人物,品评诗文,每月初更新品题,时称“月旦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