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之学造句 |
造句例句 | 用“之学”造句 第1组
1、 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梁章钜 2、 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 3、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4、 古之学者必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5、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6、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7、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8、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9、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10、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11、 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1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3、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14、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黄宗羲 15、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6、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17、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 18、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19、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20、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21、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 22、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23、 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 24、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弗兰西斯·培根 25、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26、 人具上资而意理疏莽,即上资无用;人具中才而心思缜密,即中才有用;能通几何之学,缜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归于实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 27、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28、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9、 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镌梓,谓之杀青。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30、 老师对同学说,世上之学问浩如烟海,是学之不尽的。 31、 这些记问之学应付考试还可以,用在实际中就不行了。 32、 希对香港脉虎视眈眈,欲占据福地,文挺身而出,以他风水术数之学力图阻止希的野心,两兄弟针锋相对,冲突一浪接一浪。 33、 在庆历之际学坛之上,对传注之学不满的虽不乏其人,但像孙复这么早,又这么明白无误地表示自己的批判态度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 34、 只记住老师讲的,不过是耳食之学。 35、 在书法历史上,有勤一生之学而名不见经传者,有学后一经名人表彰而得书坛之誉者,也有一些人专门靠他人之吹捧而立足者,更有为压倒或诋毁他人而大加评论者。 36、 白君近治敦煌之学,斐然成章,已见诸报端。 37、 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 38、 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39、 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40、 他的那点口耳之学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41、 我当时刚念小学二年级,但在满收哥的心目中,已是不折不扣的孔圣人门徒,又因为我在课堂之外,从说书场上大得耳食之学,装满了一肚子故事,他就更觉得我超凡出众。 42、 在中国,博通经典,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的文人每朝每代都数以百计。 43、 孟子之母,三迁其居,为子之学业;孔子之母,礼乐亲学,为子之品行;天下母亲,含辛茹苦,为子之未来;母亲节日,送上祝福,祝:天下母亲健康长寿! 44、 佛学是生命之学。研究佛学,不是为了标奇立异,不是为了技能和温饱,而是为了庄严自己,超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安顿的世界。浴佛节分享心得。 45、 孟子之母,三迁居,为子之学业;孔子之母,礼乐亲学,为子之品行;天下母亲,含辛茹苦,为子之未来;母亲节日,送上祝福,祝:天下母亲健康长寿! 46、 申不害是刑名之学的代表人物. 47、 能临床辨别治疗厥阴病,方能真正了解仲景之学。 48、 除非因课程额满或取消,否则已缴交之学费恕不退款及转让。 49、 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 50、 我们现在所治之学,只是完备药店的药材,对它能治什么病不做保证。王小波 51、 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52、 就此而言,孔门仁学绝不是一个人自己就可以说了算的,不仅仅是一种内在之学,它要求某种外在、公共、法则的东西。 53、 史官的王官之学是阴阳五行家的知识背景。 54、 毛诗之学的主要贡献在经学,文学批评史对毛诗派的理论文献有自己的关注重心和解读立场。 55、 此后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其做出了各自的诠释和理解,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格致之学。 56、 “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 57、 休学手续应于校曆明订之学期考试前办妥。 58、 但基于历史传统、特定教育目标或其他非因性别因素之正当理由,经该管主管机关核准而设置之学校、班级、课程者,不在此限。 59、 乐府学本有专门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学史学,然而学界对乐府学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60、 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61、 前一学期之学业平均成绩达八十分以上。 62、 课程不纳入研究所学位之学分计算。但,课程成绩会纳入学生的总平均成绩。 6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4、 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65、 凡修习该课程之学生,均由各系班代统一向艺文中心领取艺文护照作为登录之凭证。 66、 大学将于选聘期间要求应徵者出示有关第II,III及IV部份所申报之学历证书及工作经验证明文件以供核对。 67、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68、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谭嗣同 69、 最美好最合法的事莫过于正正派派作好一个人,最艰难之学识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人最凶险的病症是轻视个人的存在。蒙田 70、 船山的经典诠释是一种身体力行之学,其悲怆而昂扬的人格美学是他用自己的坎坷人生演绎的生命颂歌。 71、 禅学是穷理尽性之学,可以使人明智. 72、 摘要作为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显学”,红学之学科理论,是这门学科存在的学理依据. 73、 对于圣人之言决不敢越雷半步,这种笺注之学虽存朴实严谨之风,却有机械、支离、牵强的特点。 74、 “由经入史”说在顾颉刚的学术中处于核心地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对顾氏之学的完整把握。 75、 教师互易领导和国小资优学生之学习适应有显著正相关. 76、 费希特的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人的自由之学,自由是其哲学主题。 77、 博士班需注明资格考通过之学期。 78、 魏晋、隋唐近八百年间,玄学、佛学思潮占据主流,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旁落. 79、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曾国藩 80、 学员之身份证如没有照片,请出示学员之学生手册。 81、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曾国藩 82、 补考后之学期成绩计算方式亦同,惟系以补考成绩代替期末考试成绩. 83、 如果属于同一门学术,本体之学也将是实证之学;但事物的怎是照说是无可实证的。 84、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 85、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广播电视是口语媒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为口耳之学。 86、 宋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金石考古之学,在宋徽宗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也是其衰歇之始。 87、 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所以要先立志。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利害之端,常伏于思虑之所不到;疑间之萌,每开于堤防之所不及。黄宗羲 88、 他为学独宗程朱,对陆王学派、汉学和文章之学均表示出轻视的态度。 89、 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9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叔云:“古之学者纯意于德行,而无意于功名;今之学者有意于功名,而未纯于德行。至其下,则又为利而学也。”。晁说之 91、 适合初学、筋较紧、关节较硬、或太累不想作太剧烈运动之学员. 92、 盖城中文学校为华府地区创校最早之学校,已有三十年的悠久历史。 93、 凡诲人者必先自省,知己之学已至,乃可诲人。钱琦 94、 史官的天文、历法、星历等王官之学构成了阴阳家的知识背景。 95、 聪颖机敏,好学不倦,有优越之学习能力. 96、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97、 本校录取之学生应于本校报到时缴验毕业证书正本,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98、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 99、 周太谷在扬州讲授“圣功”之学,外界称“崆峒派”或“太谷派”;张积中授徒山东黄崖,故名“黄崖教”。 100、 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着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 101、 逢禄之学,实承其外王父庄存与之遗绪,专肆力于公羊。 102、 面对如此博大精深之学,深入之,也颇感步入五里云雾,难触凤毛麟角。 103、 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104、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 105、 这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人氏,天资聪慧,过目成诵,乃人中骐骥,有通今博古之学、经天纬地之才。 106、 而作者本人也以“但亦惟在此寂寞中能踵武前贤为己之学,而后为天下之学”自期自励。 107、 他是绍继罗王之学的传统,也是绍继史语所的传统。 108、 所讲以圣谕要言为主,而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旁通曲畅,务求有当于人心。 109、 刻意郑、孔之学,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 110、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1、 托圣贤之名,扬自己之学,与托古改制同。 112、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之学与圣人老子阴阳二气之说脉理相通,实则天地间之大道也! 113、 因为,在熊氏看来,哲学乃智慧之学,非讲讲科学方法就能一通百通。 114、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俱可窜入焉。 115、 有志之学子,弃儒文,入军伍,击强敌,灭倭寇。 116、 然而去年今日往矣;今年今日,未往而已往矣;明年今日,他年今日,余将拭目而观吾东关之模范学校,更观吾全校同学之学生。 117、 “湖南衡阳王船山夫之以孤介拔俗之资,沉博多闻之学,注经论史,评骘百家,著作等身,巍然为一代大师。 118、 邵雍借天言人的学说,被程颢誉为“纯一不杂”的“内圣外王”之学,被朱熹称是“天挺人豪”构筑的“醉里乾坤”。 119、 始皇帝焚书坑儒之时此书被作为养生之学而逃过一劫流落江湖。 120、 儒家进入了低迷期,魏晋时代玄学崛起,传统的儒家日趋消弭;汉儒之学逐渐归于沉寂,唐代虽然有孔颖达、韩愈几次力主复兴,但是终究未能崛起。 121、 弟子觉以宿世因缘得遇圣师指示大道,非不黾勉以从,卒为口舌之故,频年教授,如伏枥之马,为人驰驱,志在刍粟而已,而性命之学从未望见,苦海深沉,举头无岸。 122、 道友既成一家之学,问道于天,何不在一生所学之法中寻求解惑之计,不是快矣。 123、 后世一般宗教家,常感觉自己教义上空疏,不足资以号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学说,混合于其教义内,以装饰自己之门庭。 124、 可笑今之学道者,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连长生之门都没有摸到,眼目许大,不能识人。 125、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126、 岑仲勉以惊人毅力投身西北史地之学和唐史研究,“一个人咬得菜根,方能实心教育”是他的名言。 127、 术数之学,更在祖师高道之间辗转相传。 128、 历算之学……一则或视以为深而难之;一则或因以为隐秘而故密之;一则或目以为迂远而屏之。 129、 故而立志走访天下,便览郡县志集,寻经世致用之学。 130、 苗神客不过是个编修国史的著作郎,掌文学著作之学士,算是甚么了不起的重要人物,他的下落居然只有天后面前第一人上官待诏知道? 131、 《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132、 总之,焦竑在50岁成为状元以前,在这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以文会友,广交天下学者,大量阅读经史百家及佛道的著作,讲习“良知之学”。 133、 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134、 发凡起例,示文质相因之教;筚路蓝缕,习中西兼蓄之学。 135、 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 136、 十七岁时游太学,见石鼓文,就开始为金石之学。 137、 大伪之学仕,生于戊辰年乙丑月,闽地岚城人氏。 138、 记问之学不足于为人师,需要有启发别人的力量才不愧为人师,在这一点上从文有他独到之处,因为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好学深思的性格。 139、 诏书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学训古之学”。 140、 凡此种种之举动行为,皆与墨家之学说思想,多所龃龉不合,抵牾悖逆。 141、 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 142、 攻击住有27名伤病员的八路军野战病院,大队长“下令并亲自教给刺杀射击的方法,令各中队补充兵使之学习刺杀活人而射杀或刺杀”。 143、 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 144、 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薰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 145、 他把这个“记问之学”巧妙地做成了一个辩论的陷阱,让卢大儒当场难堪。 146、 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尔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 147、 尽管他治校严格,但校友陈宏振认为“但凡深受周校长训诲之学生,经过长期磨练,养成守法习惯,均能循规蹈矩,束身自爱,为社会所称道”。 148、 今之学者,却议论纷纷,说诸葛亮忌才、擅权等等。 149、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不学,吾谓之学矣。 150、 “其时治经者各有师承……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151、 两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 152、 东汉以后,梁陈间顾野王著《玉篇》,大量汲取《说文》的精蕴,唐代兴起字样之学,《说文》成为正字标准。 153、 风水之学中间那些合理的成分,现代城市地理学、建筑学中完全可以包含并进一步发展。 154、 “姚公子,你既想投在老夫门下求学,老夫也就实言相告:“天下学问,不外乎诗书之学与功名之学两种。 155、 自后簿书、典例、钱谷、讼狱,一切委之俗吏,而六艺之学亦渐废而不讲。 156、 宋代以后,《四书》是家传户诵之学啊。 157、 随着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强,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也重新由故纸堆里的记问之学,变成*人争说的热门话题。 158、 从古至今,“人之学如渴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的道理,以及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积雪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159、 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160、 他评论戴氏之学“体大思精,《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两书,语极简而义极丰,殆于一字一金”,“谓东原即此二书,自足千古。 161、 要如何在诸子百家、万花齐放之学术流派里。 162、 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163、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164、 晚近著名学者王国维论清代学术有云:“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 165、 《管锥编》是钱钟书评点《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专正义》等十部典籍而成,重在记注,故为“藏往”之学。 166、 但在他讲学前后,月称之学已由巴曹日称译师等人输入藏地,与自续派发生冲突。 167、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168、 这个地方正是读书的好场所,祖父送父亲到一家半经半蒙私馆读书,那时候,私墊分蒙、经两种,蒙馆为刚入学之学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只让学生认字,写字。 169、 公元前约255年,韩非由故乡新郑只身出游、历经许多辗转,投在年及花甲的荀况门下,向这位儒学大师学习刑名法术之学。 170、 吴兴与绍兴很近,王畿常扁舟过苕溪往访,为他谈阳明之学。 171、 雄尝因州郡荐举,类多失实,特奏请察举孝廉,必年满四十,诸生试家法,即一家之学。 172、 但老庄之学,微言大义,妃喧偶有涉猎而已。 173、 名物之学曾是文人士大夫的必备学养,在当代却因过于佶屈聱牙、钩章棘句而远离民众。 174、 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175、 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 176、 再如福建林家,和五虎断门刀一样,有祖传的辟邪剑法,却练不出一个高手,才被余沧海灭了满门,终于有个林平之学到了真货,却搞得绝子绝孙,双目已盲。 177、 魏晋之后,“谶纬”之学式微,缑山迎来了“《汉书》学者”包恺与“骑牛读汉书”的李密。 178、 总之学校一放假,家长就开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了。 179、 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180、 王畿与罗洪先有逃世与经世之辩,罗洪先听了后认为王畿之学本于张载《西铭》,而归根究底,归于孔孟,因而“有省”。 181、 顾何以今之学仙、佛者,则又有大谬不然者何耶?其名则是,其实则非。 182、 子正,字元直,淹详有器度,美风姿,善容止,好老、庄之学。 183、 ……寻谪贵阳,独居幽寂穷苦之乡,困心衡虑,乃从事于性情之学。 184、 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地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
随便看 |
国文网组词造句大全提供常用词语及成语的造句例句及其拼音、意思等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