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良民证造句 |
造句例句 | “良民证”的解释良民证[liáng mín zhèng] 用“良民证”造句 第1组
1、 他显然不知道,处女膜其实是一张良民证。 2、 就是一个交通违章记录,记者把他弄成了“良民证”大肆炒作,你是不是违规撞人被罚不服而放屁呀! 3、 “三沙一嘴”,何时才能获得“良民证”?几天来,该帖点击率已达数千。 4、 日本人的良民证就不可以抄袭了?那我们还抄袭人家身份证,护照制度呢。 5、 由此让人联想到日本*子时期,那时候也发良民证,在鬼子眼里,对鬼子亲爹、俯首的就是它心目中的“良民”。 6、 重兵把守,凭“良民证”进城带出来的钱已所剩无几了,张锡成和祖父进城探听虚实,他们披着破旧棉袄,装成行乞的农民进城。 7、 真是可笑之极,“暂住证”何时成了“良民证”?其实,暂住证除了说明持证人不是北京的长期或固定居民外,没有任何的身份、职业或道德概念之分。 8、 鲁雪华耳闻目睹,知道像他这样没有“良民证”。 9、 新“良民证”?政府本意建立信用体系,鼓励珍视个人荣誉。 10、 良民证是日军侵略时期,对统治区老百姓进行殖民统治用的证件,“凉民证”谐音“良民证”,伤害民族感情。 11、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发放“良官证”比发放“良民证”更来得紧迫。 12、 不妨给“良民证”多一些宽容,良民。 13、 白天,日伪侦缉队、便衣队来来去去,见人就查“良民证”;晚上,公路边的电线杆上都挂着马灯,鬼子发现人影就开枪。 14、 7月的一天,我去上货时身上没带‘良民证’,结果被装进了一辆‘闷子车’运到塘沽。 15、 1943年7月,与摆糖摊的母亲相依为命的崔庆云在去上货时因身上没带“良民证”,被装进了一辆“闷子车”运到塘沽。 16、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集中在两点,一是政府给群众评等级,二是给公民发所谓的“良民证”。 17、 该县4年前推出大众信用评级制度时,已被讥为“在发放良民证”。 18、 凡本街男性街民,年在十五岁以上而有家属或正当职业者,均应觅保领带良民证。 19、 日本人为了维持占领区安全,确定人员身份,进行了工程浩大的居民身份管理,为每一位占领区百姓发放良民证。 20、 如果说对于有悖公序良俗的“我靠重庆”,制作方还可以辩解不要往歪处想,而“凉民证”谐音“良民证”,这样的噱头就显然不妥。 |
随便看 |
国文网组词造句大全提供常用词语及成语的造句例句及其拼音、意思等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