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吏治造句 |
造句例句 | “吏治”的解释吏治[lì zhì] 吏治 吏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ì zhì。是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史记·酷吏列传序》、《汉书.卷八.宣帝纪》等书均有相关记载。 用“吏治”造句 第1组
1、他对贪官的痛恨是无庸置疑的,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也是无庸置疑的. 2、主要表现在统一适用的法典被废除,吏治腐败,冤狱迭兴,野蛮残酷的刑罚复活。 3、明代州县处于官僚和社会矛盾夹击的两难境地,是吏治腐败的滋生温床. 4、他们认为吏治是现代社会最风靡的政体. 5、公案剧表现作者的吏治思想.宗教剧则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6、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7、吏治腐败,文官弄权,武官畏死,上至朝廷下至小吏皆以私贪国帑为常,随兵饷亦不能免。 8、再加上吏治的腐败,为求奢淫贩官鬻爵,才使这百姓苦不堪言。 9、仰见圣明虚怀集益,洞悉吏治利弊,知人善任,不拘定格,不主故常。 10、吏治毁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贪污,二是与劣绅勾结而受贿,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办到的。 11、不过,整顿吏治很多时候需要“剜肉医疮”的勇力。 12、再将不法役者尽皆弹劾,除残去秽,吏治以澄! 13、他在任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捐俸修建文庙,倡设社学,革除陋规,破除异端邪说,遇上抗洪抢险,还亲自背着沙包冲上一线,赢得了*弯人民的敬重。 14、张咏在崇阳四年,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移风易俗,离任后,百姓在县西建生祠祀之,四时不绝。 15、“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廉勤,民生康阜,纪纲振肃,风俗朴淳,粒陈于庚,贯朽于府,烟火万里,露积相望。 16、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17、作品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18、两汉荒政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程序化、荒政经学印迹突出,以及荒政措施掣肘于财政经济状况、吏治状况是荒政措施发生作用的保障等特点。 19、通过对“七门三堰”的始建者、两千年来的主要疏浚扩建者以及管理上的革新者等的考证与抉微,揭示“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20、禁烟的失败,对无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烟毒更加泛滥,吏治更加腐败,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 21、认为晚清政府的救荒政策,尽管表面上缜密细致,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吏治的腐败,亦不免纰漏百出。 22、且不说在长达十九年的宰相生涯里,权相李林甫已经将前几任留下的巨额府库盈余挥霍得一干二净,并且将吏治从朝廷到地方都败坏得百孔千疮。 23、西汉黄霸任颍川郡太守,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吏治清明,道不拾遗,皇帝因此下诏称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24、他有权向雍正打小报告,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 25、当然,这种反思和检讨,很像是郢书燕说,人跟老天错会了意,借着原本跟吏治不相干的灾异来说事。 26、之后的先秦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等,也无不是以奖励耕战,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特别是推崇法治,从而都达成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7、 28、组织部门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用人为民所用,尽快把“卖官”这个封建社会的吏治怪胎扫进拉圾箱。 29、由于“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于是“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过秦论》)。 30、行三反五反,斩天津知府刘青山、河北承宣布政使张子善等以清吏治,天下安定。 31、考官提出的问题往往涵盖实际行政事务的方方面面,诸如吏治、仓储、水利、缉盗、钱币、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32、不管是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还是渎职失职,抑或存在权钱交易、“猫鼠同眠”,归根到底还是吏治不靖、吏治腐败这个总根源而导致的恶果。 33、虽说自己书没读好,但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了解民生,熟悉吏治,以及吃苦耐劳,习于交接,却不是那班埋首窗下,不通世务的书生可比。 34、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亦减轻了连带而来的吏治弊病。 35、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36、刘衡注重经世,尽心吏治,他在讲经讲学时常常强调,为治之要在恤贫保富,端正人心,匡正士习。 37、金蒙为疥癣之疾,然庙堂之上,我朝政务松驰,吏治败坏,兵备荒废,应大力整敕。 38、他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39、随着一个清官的离去,由他推行的吏治风暴还能刮下去吗?“人走政息”恐怕是最常见的结局吧。 40、继而交相蒙敝,吏治日偷,乱民始伺隙而起。 41、扬州大都督雄兵在握,经武则天称帝的大周朝平息徐敬业之反后,大州严府,吏治肃然,流配犯人若敢西行,动辄得咎,罪上加罪,而酷吏执法,轻则鞭笞重则砍头。 42、想如今朝堂之上,贪官如云,吏治不清,徐某只因家境贫寒,孝敬不起各处官员小吏,纵然有满腹文章,又如何? 43、下车伊始,考试观风,发策问弊,严察吏治,尊贤任能,革除贪墨,雷厉风行。 44、在直隶巡抚任内,李光地整顿吏治、减轻税赋、赈济灾黎、解决旗汉矛盾等,做出显著成绩。 45、又按草木子记: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46、然而,假如吏治不严,纪律涣散,法纪废驰,那就一定会成为主流。 47、在这之前,他们在宿豫、雎宁两县先后进行过以公开、公平、公正来克服吏治腐败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公推。 48、更何况,“吏治”本身也包括对环保警察群体,若“治污先治官”不能得到优先落实,那么屋上架屋的机构设置就难堪大用。 49、皇帝年幼,皇太后临朝摄政,外戚专权,任人唯亲,吏治崩坏,加上已经太平了几十年,饱暖思淫欲,各级官员沉醉于声色犬马,再无丝毫励精图治之心,朝廷上下一片文恬武嬉。 50、更施行五均、赊贷、六?之法,本想抑强扶弱,奈何吏治腐败,五均、赊贷、六?大权均由富商大贾执掌,官商勾结,世道每况愈下。 51、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将黎城已故的靳荣藩所作的《吴梅村诗辑览》刻数百部,以给当地士人阅览,后来有人作“吏治饰风雅”之句即指此而言。 52、张居正青年时期就有“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的志向,柄政之后,更是拒做平庸首辅,挺身而出,力行改革,整顿吏治,造就万历十年辉煌。 53、近来中国各大媒体再掀朱容基热,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物价飞涨、吏治不力的困惑。 54、及至隆庆、万历朝,张居正力拯吏治萎靡的猛政闪烁而过,此病因不得治而愈积愈重,终成沉疴。 55、史料记载,忽必烈为了严肃法纪,加强吏治,在中书省门前建了个“登闻鼓”,凡是大冤无处申诉的,可随时前来击鼓鸣冤。 56、范仲淹当年整饬吏治的时候说过,免职官员的一家人哭,强过一路百姓哭。 57、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诫人们,所谓春秋责备贤者,但凡盛世,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期盼,多系于吏治得失。 58、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59、“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60、刘庄之世,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刘庄多次下诏招抚流民,并兴修水利,因此,史*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61、内则九龙张目,祸起萧墙,吏治不靖,朋党倾轧;外则西北狼烟,沙俄虎视,沿海倭贼,明裔反复。 62、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63、可见,在吏治风暴中,不仅要有重点的清查,更要通过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严厉问责,塑造法律法规铁一般的威力,将溢出规矩的官员行为重新逼回规则之内。 64、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65、吏治不讲,流弊甚多,惟身家念重,畏难苟安,以聚敛为才能,以废弛为节俭,以因循为镇静,以退缩为慎重,以调停掩饰为熟谙夷情。 66、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67、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 68、道光皇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无奈,他只好掩耳盗铃,听之任之。 69、这段时间以来,以无忧谷为首的清流派和以李氏家族为首的权谋派,在地方吏治上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是乐得痛打落水狗。 70、他整顿吏治,大力革新;他善纳良才,奖掖清流;他文采斐然,学冠东西;他南征北伐,宇内澄清;文治武功,堪称双绝。 71、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72、他好大喜功,崇尚奢靡,晚年专宠和珅,终至吏治败坏,贪污成风,从此大清步入衰世。 |
随便看 |
国文网组词造句大全提供常用词语及成语的造句例句及其拼音、意思等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