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文:

 

单词 《去宥》“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释义

《去宥》“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鬻金者之所    鬻:存储,储蓄      B.其唯先有度      度:法度,准则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    句读之不知
C.人皆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奸路以除而恶壅却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谢子到秦后游说,看到王不高兴,就离开了秦国。
B. 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 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3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2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9、【答案】A
【解析】鬻:卖

10、【答案】D
【解析】A,连词,就;“却”。B,取独;提宾标志。C代词,“那里”;代词,他。D,转折连词。

11、【答案】B
【解析】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答案】A
【解析】A,取代自己地位

13、
(1)像这样花费心事,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

(3)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l分,关键词“固”l分,句意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随便看

 

国文网古文(文言文)赏析大全提供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的品鉴、欣赏以及评论分析,包括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以及古文观止等各种经典古文。

 

Copyright © 2006-2024 Siam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6:01